“大爱”铸就辉煌人生
——2006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候选人李非列事迹
亚大文化·财富报 2006-06-12
飞尚集团董事长、总裁李非列先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1991年北大经济学硕士毕业,由国家分配到深圳一外资企业工作。在普通平民百姓家庭长大的李非列,从实习生做起,到著名民营企业家——从10元钱到掌控近百亿资产、控股多家上市公司,集团年销售收入达140亿元,每年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9亿元,为社会长期提供2万多个就业机会——仅仅用了不到十五年时间,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这样的奇迹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动因,源于李非列对生活、对人生、对国家、对社会深沉的爱。这种“大爱”充满力量,时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照亮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李非列先生自己的辉煌人生。
以正直诚信、品德高尚、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赢得企业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
众所周知,李非列先生是从证券和期货市场起家的。但很少有人知道,李非列之所以能白手起家,除了他超强的能力之外,根本的原因却是他为人正直诚信,品德高尚,富有人格魅力,为他积累了深厚的人脉。
1991年,初出茅庐的李非列以其对中国证券市场超强的感悟能力和正直诚信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信任,20多位同事和朋友一起集资100万元,委托李非列到海南收购一家未上市公司的股票,因该公司上市未果,李非列被套牢。一起投资的同事和朋友们慢慢失去了信心,李非列主动提出将已严重亏损的股票全部按买入价卖给他,由他一人承担全部损失。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这只股票终于上市,李非列的投资一下升值几十倍。按理全部收益归李非列个人所有,但他却将同事们的投资本金和收益如数奉还,让他的同事和朋友们感动不已。从此,大家对李非列的品行更加钦佩,对他的能力更加信任,委托他继续进行投资,并成为一直跟随李非列奋战商场的合作伙伴。
1994年上半年,李非列和他的境外同事们成功操作海南中纬农业资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同时结识了一批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此后,在跟随海外基金投资美国纳斯达克高科技板块中,又获利丰厚。自此,李非列转战证券和期货市场,屡有斩获,并打通了海外基金的人脉通道,逐步搭建起飞尚的股东班底。在十几年的征战中,无论顺境逆境,李非列始终以诚信待人,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人脉广聚。正所谓“得道多助”,与其说李非列的资本原始积累得益于资本市场,不如说得益于自己的品行修养,得益于人心向背。
飞尚集团成立后,李非列将其十几年来关于人生的深刻体验凝聚成飞尚的价值观,其中就将诚信和追求高尚的操守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成为飞尚人共有的行动纲领。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飞尚始终坚持诚信原则,赢得了合作伙伴的高度评价,也极大地促进了公司的发展。比如2003年收购萍乡钢铁有限公司,江西省开出萍钢改制的条件是:一股保障、三个全部承接、三个不得,即改制后的企业设立一股“国有金股(享有一股否决权)”,以确保改制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方案进行;人员全部承接、相应债权债务全部承接、社会职能全部承接(后逐步剥离);国有资产不得流失、不得全体职工持股、个人购买时不得财政垫款或以现有国有资产和财政担保贷款。在协议谈判中,在众多特大型国企集团、民企集团的竞争中,飞尚集团以其诚信赢得了江西省政府的高度认可,达成收购协议。飞尚收购萍钢后,不仅严守承诺,而且大力支持萍钢发展,投资20多亿元,“再造一个萍钢”。仅仅2年时间,萍钢产销利税等指标都翻了一番。2005年萍钢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超过7亿元,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民营企业,被中国政府评为中国企业五百强之一。
飞尚集团在李非列的率领下,用短短五年多时间,从资本市场转型实业投资,集团下属企业涉及矿山、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港口、商业等众多领域,拥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集团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超过140亿元,年利润达4亿多元,年上缴税收9亿多元。目前,飞尚集团在中国安徽省、江西省等地区的公司均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民营企业。李非列用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当代中国的商业奇迹。
以谦逊大度、包容性强、敢于放权的大家风范,赢得2万多名员工的尊敬,创造了并购界的奇迹
李非列知人善任,包容性强,敢于放权,能够很好地凝聚各路精英,共同奋斗。李非列带领的飞尚集团在短短几年时间,从资本市场转型实业投资,连续收购了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企业资产规模扩张到近百亿元,员工人数增长到二万多人。涵盖多个行业的集团内部整合难度非常大,李非列以其个人创造力及人格魅力创立了独特的飞尚整合模式,为飞尚集团的高速、稳定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飞尚并购模式下,企业收购后,飞尚集团只负责宏观把控,重点把握投资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重在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实行“本土化”,委托重组企业原管理团队进行精细化管理。李非列以其谦逊大度、包容性强和敢于放权、敢于创新的大家风范,塑造出整个集团包容、鼓励创新、敢于放权的飞尚企业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李非列吸引了各路精英跟随,从而实现了飞尚集团内部整合的高效、快速,使整个集团在平稳中高速发展,赢得了2万多名员工的尊敬。尤其是在近两年国家宏观调控、大量高速成长的民营企业纷纷倒闭的大环境下,李非列领导的飞尚集团却在逆境中加速扩张,被收购企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整合并实现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国内外并购界的一个奇迹。
以人为本,关怀员工,投入巨资,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
李非列是一个深具人文关怀的企业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员工非常照顾。萍钢所在地原是萍乡市的郊区小镇,脏乱不堪。为“还绿水青山于民”,萍钢公司领导提出斥资1.7亿元之巨,修建萍钢广场、影剧院等职工休闲娱乐场所,李非列欣然应允;不仅如此,李非列还另外批准萍钢增加投资500多万元,对职工住宅水、电、煤、气的管道、线路进行更新改造,虽然这一社会职能早已与企业剥离;萍钢在建设新厂时,李非列要求把环保放在首位,共投资3个多亿保护环境,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环保投入标准,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大体系认证,为员工营造了更优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飞尚收购恒鑫集团以后,注资2亿多元发展企业,但因为历史包袱等原因,恒鑫集团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状态。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非列仍然为员工的切身利益着想,不仅补交了改制前恒鑫历年欠缴的600多万元社保费,员工参保率100%,还补发了改制前拖欠员工三年的独生子女费。职工医院、职工食堂等早应剥离的社会职能,每年都要增加很大一部分经营成本,但考虑到职工生活的便利性,李非列从来都不要求剥离,宁可承担每年数千万元的亏损。
被飞尚收购的企业无论盈利状况如何,员工平均收入这几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02年萍钢职工的年人均收入是15242元;2003年人均收入是18071元;2004年人均收入是18353元,2005年超过2万元。鑫科年人均年工资总额从2001年的11134元,增长到2004年的14020元,人均增长25.9%。芜湖飞尚矿业在飞尚收购后,年工资总额年递增12%,2005年更是比上年增长18%。就连连年亏损的芜湖恒鑫集团,人均年收入也从2002年的7200元,增长到2004年的11000多元。
高举“实业报国”大旗,全心投入实业领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李非列意志坚定,自2000年决定退出证券市场、投入实业领域后,面对资本市场的诸多诱惑,李非列毫不动摇,全心投入飞尚实业航母的宏伟工程。由于在资本市场征战多年,李非列在资本市场人脉很广,许多朋友在合适的机会给他很好的意见,但他都婉拒了。李非列说,飞尚的目标已定,就是要打造一个在国际商业舞台上享有较高美誉度并在多个领域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知名企业的百年实业航母;飞尚的战略就是要集中精力完善自然资源产业链,因此绝不能分心、绝不能分散资金和精力。2000年以来,李非列在实业领域的投资高达30多亿元,遍布安徽、江西、内蒙、福建、海南、广东等地,总资产近百亿元,2001——2005年集团及下属企业累计上缴国家和地方税收21.7亿元,尽到了一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2005年,飞尚在国内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40多亿元,上缴税收9亿元,拥有员工2万多人。其中,江西萍乡钢铁公司已成为江西最大的民营企业,每年为江西地方和中央财政提供税收7亿多元,为社会提供11000多个就业岗位;芜湖飞尚实业成为安徽省资产最大、上缴税收最多的民营企业,每年上缴地方和国家税收1.3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7000多个。
作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李非列却异常勤奋,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他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一年有大半的时间奔波在祖国各地。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一般都分布在贫穷落后、偏僻荒凉的地方,常常是车路不通。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李非列经常深入矿区踏勘,曾经在迪庆藏区金沙江边的便道上颠簸十几个小时,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同事们都为他捏着一把汗;也曾经在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弃车步行,一走就是大半天,遇不到两个人。饿了吃点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甚至是井水、溪水。但李非列从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总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朴实低调,淡泊名利
李非列朴实低调,对员工很和蔼,大家都觉得他更像一个温文尔雅的大学老师,出头露面的事,李非列几乎不沾边。萍钢副总经理敖新华曾经对记者说:“萍钢支撑着萍乡市财政的半壁江山,在萍乡经济中举足轻重,但作为萍钢的一家之主,李非列却从不主动找当地政府领导,这和一些企业老板大小做点事就邀功、追着政府领导要名要利迥然不同。”
2004年梧州市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李非列悄悄捐赠了10万元。按梧州市的规定,梧州市政府多次要求给李非列送锦旗、登报表扬,梧州市政府领导也多次表示要登门致谢,都被李非列婉言谢绝。他说,这次水灾给老百姓带来巨大损失,捐这点钱是他的一点心意,不值得宣传。
李非列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对金钱有比一般人更深刻的内心体验。他曾经在一次资本市场严重失利后,跑到殡仪馆呆了一整天,想通了很多道理。人死不能复生,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去创造,才能为别人、为社会做点事。他说,金钱就是一个工具,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金钱意味着社会责任,钱越多责任就越大,只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企业家的存在才有意义。作为近百亿资产的掌门人,李非列生活却很朴素,家里平时一般只吃四菜一汤的素食,在公司就吃盒饭对付,让了解情况的外人都敬佩不已。
热心公益,多行善举,十分热衷于中国的扶贫事业
李非列心地善良。1991年春节,李非列回老家过年。一天偶然看报纸,上面有一篇关于当地政府节前访贫问苦的报道,李非列被其中一位山村孩子艰辛求学的故事深深感动。那时候李非列刚参加工作,仅仅能解决自己的温饱,但他还是咬了咬牙,按报纸上公布的捐助方式,将本来打算孝敬父母的200块钱,捐给了那位小孩。从此以后,李非列就与捐助失学儿童一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年来李非列个人共捐助现金达数百万元,帮助上千名失学儿童圆了读书梦,这些失学儿童遍及广西、广东、贵州、四川、福建、安徽、内蒙、新疆等地。李非列每次捐款,从来都不留名。曾经有一次路过珠海孤儿院就捐款10万元,对方很感动,一定要李非列留下名字,李非列仍然以“做善事,全凭一颗善心,留名就失去了做善事的意义”为由,坚持做一个无名的捐赠者。
近两年,李非列经常深入贫困地区矿区踏勘,每次他都忘不了到矿区周围农村的学校看一看,已形成了习惯。转得多了,看得多了,公司为矿区周围学校的捐赠金额也直线上升,仅2005年就为各矿区附近的农村小学捐助现金25万多元。而李非列个人捐助的失学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自己工作很忙,精力有限,他不得不专门委托家人来跟踪这件事,按时给孩子们寄去钱、书籍或其他学习用品,家人笑言成了他的捐资助学“专职秘书”,甚至代他参加了几次有关部门组织的捐资助学活动。
李非列还在一些大学设立专项基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贫困助学金”。2005年,李非列捐资100万元,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设立了一个贫困学生助学金。李非列还计划,未来三年在多个学校设立数个百万元以上的助学基金,救助贫困学生。
据不完全统计,李非列的飞尚集团2005年向社会各界无偿捐赠574万元。对各下属企业提出的捐赠事项,李非列基本上是慨然应允,几十上百万的捐赠款项,只要是公益事业,下属公司董事会甚至可以自行决定,而无需向李非列申报。
李非列除了热心公益、多行善举外,还特别热衷于扶贫事业。自2000年大规模投资实业以来,李非列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的产业扶贫、实业扶贫的号召,在我国贫困地区投资高达20多亿元,单是2005年,李非列就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投资4.8亿元。未来三年,李非列计划在贫困地区继续投资30亿元,其中,在内蒙贫困地区追加投资十几亿元,为产业扶贫闯出一条新路,为中国的扶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到十五年时间,个人财富从10元飙升到数十亿元,李非列以其个人才智、人格魅力、勤奋努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创造了一个财富神话;飞尚集团自2001年以来转型实业,用短短四年多时间,打造了一个涵盖矿山、冶金、港口、商业等众多领域、拥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超过140亿元的实业王国,李非列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用三年多时间,迅速整合了多个行业、近百亿实业资产的十几个企业,使它们在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仍然稳定、高速增长,李非列在并购界也创造了一个不败的神话。
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使李非列对周围的一切溢满爱心,从而深感自己肩负神圣的使命。在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缺位的年代,李非列有点特立独行。飞尚集团这艘日益庞大的“航母”,搭载上李非列动力无穷的“大爱”引擎,高速前进,驶向李非列心中“产业报国、实业兴邦”这个神圣而辉煌的目标。 |